时间:2017.6.12 来自:泰宁科创 编辑:T
“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城镇排水系统不再以“修管子”为主,而是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对雨水的吸收和释放加以利用,弹性的适应环境和自然灾害。
3年来,当初描绘的“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等美好图景,加速实现。
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建设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指导意见中15次,提到“自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在安徽池州依靠地形和水位特征,通过对雨水引流,遇到暴雨,把道路和桥梁也设计成排水通道,多采用自然改造发,不到大拆大建,真正留下绿水青山。
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吉林省四平县推动地下管廊的试点建设,通过大数据、VR、传感器等技术的建设,开发的智慧管廊管理系统。管廊的建设不仅减少反复的开挖路面,管线事故频发的问题,还集成了智慧城市,智慧管廊建设的市民体验中心。
新老小区协同发展,在江西萍乡,以老城区的改造为中心,避免了城市反复的翻挖。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和各类老旧小区的翻新改造。形成“以点带面”的海绵城市建设。
到2020年,我国20%的地区要建成70%自然雨水吸储的目标,到2030年,我国80%的地区要建成70%的雨水自然吸储。为达成这一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