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形象地说,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6年4月本市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河片区,西南起北运河,东至规划的春宜路,北至运潮减河,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2016年9月底,北控水务中标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治理PPP建设项目(含城北、两河、河西片区、北运河生态带)。 去年10月,市规划国土委首次发布首都海绵城市解读,通州区和延庆区将作为先行示范区,分别结合城市副中心和世园会,建设平原以及山前海绵城市。
高效生态一体化模块。在雨水立管埋地接雨水检查井处设置高效生态一体化模块进行雨水处理和滞留。
按规划,海绵城市试点工程总体建设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4%。水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水体黑臭基本消除。防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北运河和运潮减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5%。生态岸线恢复率85%以上,天然水面控制率23.2%。建成区将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利用、雨水面源污染等问题。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注重目标分解,全面落实规划要求。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治理PPP建设项目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新进展。两河片区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工程建设预计年底将完成工程量的70%,并最终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3%,尽可能地将雨水收集、存蓄与回收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既包括河湖等水系,也包括花园、绿地、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除了山区保护、河湖水系治理、蓄滞洪区的建设,还有公园绿地建设、道路广场以及建筑小区的改造等。
主办: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 运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记者:樊一静 编辑:满志禹 陈强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