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进展,北京即将迎来南方的水。南水虽来,却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北京缺水的状况。开源节流,在南水北调工程沿途各兄弟省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的新水源才得以开启。为报这涌泉之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节约每一滴水。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辟“节约每一滴水 回报涌泉之恩”专栏,集中报道三农领域节水活动的新举措、新成效、好典型,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把京郊建设得更美丽。
23日,阳光高照,昌平区崔村镇北京天润园草莓合作社内,西红柿已经挂果,葵花开得正盛,大棚旁果园里,苹果已经长到了拳头大小。“您别看园子里的作物多,这园子从种到收,一年到头也用不到一点儿地下水。”社长郑学军笑着说,合作社通过不断升级集雨系统,使得农作物喝的全是园内收集、处理过的雨水,不仅节水,还节省了人工。
虽然大棚内的草莓蔓已经收拾干净,不过,大棚的棚膜并没有像其他草莓大棚一样被收起来。“这大棚膜就是天然的雨水收集器,棚均面积1亩,77个棚相当于园内有77亩雨水收集器。”郑学军指着大棚说,雨水顺着棚膜流进棚前集雨沟内,再顺地势,通过雨水收集管网,汇集到园内的集雨池里。
尽管前天刚下完雨,但园内却没有一点儿积水。“积水都顺着集雨沟排走了,这是集雨系统的另一个好处,加强了园内排水防涝能力。”郑学军带着记者一路往园内走,每座大棚前都有一条近半米宽的集雨沟,形成遍布整个种植园内的排水网。地面积水经过集雨系统沉淀,多余的排到园外的河内,避免了地面积水直接排进河道,还减少了对河道的污染。
集雨池坐落在种植园最里侧,今年入汛后雨水多,深3.5米的集雨池内,水面已经到了2米多高。雨水攒起来了,用时还要精打细算,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记者在中控机房看到,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被送进这里的自动施肥灌溉系统内。该系统可以自动探测土壤墒情、肥情,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把肥料添加进雨水内,过滤后,“喂”给园内作物。郑学军表示,以前浇一次园子,得20个人来回看水表估量浇水;现在,一个人在中控室就能搞定,节水又省工。全园134亩农作物,全喝雨水长大,没喝一口地下水。
“给作物喝雨水,作物长得比喝地下水还好。”郑学军说,经农业技术部门检测,本市的土壤大多偏弱碱性,用雨水浇地,酸碱中和,刚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只要上游没有大型污染源,用雨水浇地、养鱼都很好。”
"来源:中国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