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潜在蓄水空间开发

 

   城市雨水资源化是一种复杂的水资源存储与应用系统。它一般包括集流、、收集、存贮、运输和利用等几部分, 其资源化利用主要通过雨水的存贮来实现。城市空间中的雨水存储主要通过地面、地下的蓄水工程设施来收集、蓄存和净化雨水。

 

   通过与地理环境和排水管网的结合,合理开发城市蓄水空间能有效收集雨水径流、更科学地实现雨水资源的存贮和利用。因此雨洪存贮的空间控制将构建防洪规划与城市空间设计间下的联系,通过开发空间、设计专类雨水公园等中观层面的设计手段来实现 。

 

   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系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与恢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从国内的实际情况看,国家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探索通过科学的雨水积存、透和净化设计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和可利用空间的急剧萎缩是我国早期城市化进程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因此,在用地极为有限、建成区已几无空间可用的现实情况下,探索城市潜在蓄水空间的开发策略具有更符合国情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在现实条件下对建设海绵城市做出的思考与回应。

 

小规模、分散式和重点化的开发原则

 

QQ截图20180613142023.jpg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潜在蓄水空间开发策略是以现实条件为基础探索城市可利用蓄水空间的合理开发途径,通过相应设计策略提升城市空间对雨水排、蓄、用的控制能力,是在城市设计尺度下落实海绵城市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优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方法。

 

   首先,国内城市空间人口密度高、空间建设基础相对落后,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排水基础和空间开发条件亦各不相同,不具备对已建成的城市空间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生态工程建设基础。 西方城市相对规模化和整体化的生态雨水工程,例如东京、慕尼黑等城市建设周期缓慢、影响因素复杂和经济成本极高的大空间、大深度式地下蓄水建设模式并不适用于国内城市。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可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不可一蹴而就,应尊重国内城市空间开发现状,在平衡城市空间、环境现实条件基础上按小规模的开发原则分步实施。 其次,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路网及其他基础设施紧密联系,在城市空间中呈分散化的布置状态。

 

   国内城市现有排水系统设计相对老化、设计标准偏低、管网容量较小,尤其是排水高峰期时地势低洼的节点地区压力负荷较重。因此近年来国内城市频发的内涝灾害多呈现特定地点发生率高、积水现象严重、排水引流不畅的显著特征。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建设因素的影响,这些内涝点在城市空间中呈现不同的布局状态。

 

   在这一现状条件下,分散式的规划布局原则就是应该针对国内城市排水系统和内涝特点,与自然环境分析相结合,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力度,以缓解城市低洼地区和内涝频发点的排水压力,这是针对国内城市内涝特点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再次,应从空间集约化与生态化协同设计的角度,在有条件的城市空间节点加快推进重点示范性蓄水空间开发工程的建设力度。从城市空间利用的角度来说,开发蓄水空间的意义在于先行探索具有示范性与推广性的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城市空间的集约化与生态化设计水平普遍较低,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也没有条件在各种城市空间中一哄而上。与其他空间相比,分布于城市中的绿地、广场等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具有优先开发的基础条件,应先行重点探索该类空间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因此,重点化的开发原则就是应选取代表性的城市节点,从开发公共景观用水能力的角度提升蓄水的生态化利用水平,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具有示范价值的参考。

首页海绵城市系统中心产品中心经典案例新闻资讯服务与支持关于我们经销商政策海绵研究院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