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先后走进了徐汇中环绿廊和位于原龙华机场跑道所在地的跑道公园,记者现场了解和感受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徐汇中环绿廊位于徐汇南部的康健街道,南起梅陇路,北至漕宝路,全长3280米,面积为34.2万平方,是市中心拆违建绿的大型绿地。绿地设计有休闲设施、运动场地、文化场馆、专题花园以及配套设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徐汇中环绿廊作为城市海绵体的绿地,利用现有的河道和水体,通过营造合理的绿化地形,以自然排水为主,选择透水材料进行绿地路面和广场等铺装,结合区域内穿过的张家塘港和漕河泾港,形成“渗、滞、蓄、净、用、排等各类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同时,该绿廊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景观水系、人工湿地、低洼绿地、可渗透路面铺装、蓄水池等形式,减少地表径流,营造小型生态湿地和雨水花园等示范点,充分展示海绵城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新理念。
徐汇中环绿廊景观设计师姚国华对包括第一财经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是既不浪费资源,同时兼顾景观性。“我们之所以要挖这个水池,一方面下雨的时候可以把雨水集中在这里,干旱的时候这些水就可以被利用起来对整个绿地的浇灌、抗旱起到一定作用。同时,这水池里的水生植物和岸上的植物连城一片,植物的多样性使它形成一种自然的生态。”
由于整个绿地面积巨大,养护所需的自来水量非常可观,因此在绿廊二期的地下建设了一座约300立方米的蓄水池。
平日下雨后,雨水进入地下水池,分别通过池中的物理、生化处理,使水质达到可浇灌用水标准,为地上绿化提供灌水补给。地下蓄水池还与整个绿廊的浇灌系统并网运行,如果一段时间内缺少自然降雨的浇灌,绿廊就会自动采用地下蓄水池的储水浇灌。
跑道公园由知名景观设计公司SASAKI担纲设计,占地约80000平方米。跑道公园以机场跑道为原型展现航空历史印迹,采用城市轨迹的设计概念,用多样化的线性空间将街道和公园组织成一个统一的跑道系统,并将水系和绿地穿插其中,将原龙华机场跑道转变为汽车、自行车、人与河流的跑道,更成为市民及办公人群休闲放松的城市绿洲。
跑道公园中植物与材料成为花园主角,让雨水设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打造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雨水银行”。
SASAKI设计咨询公司总监、资深景观建筑师张斗介绍,在设计理念上,他们通过将云锦路上的雨水径流导入沿道路布置的雨水花园中,优化从道路表面到花园再到排水口的排水线路。
这里每隔24米打断一次机非隔离带,使车行道上的雨水借助地面漫流就可以穿过自行车道进入人行道旁的雨水口。同时,借助特殊的雨水口装置设计,使得过量雨水可以直接流入雨水总管,减少了在暴雨天气里道路积水的可能性,真正做到雨天不湿裤脚。
目前,700米长的雨水花园及200米长的机场河人工湿地有效滞留雨洪,并处理云锦路1600米长路段上五年一遇的暴雨初期雨水,对改善水质、创造栖息地价值作出重要贡献。
在体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思维之外,龙华机场区域现有的建筑特点也有所体现。在靠近跑道公园北侧,一大片跑道在龙华机场关闭后被长期用作公共停车场,跑道大量铺面得以较好保存。未来,这里将建设一座观鸟园,保存状况较好的混凝土将作为树林中的休息平台,形成曲折有致的花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