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作为老工矿城市,老城区建设高度密集、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长期以来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人居环境差。在资源枯竭与去产能的双重压力下,城市缺乏新动能,转型发展乏力。
为全面解决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洪涝顽疾,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新路,萍乡充分利用国家试点建设契机,转变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系统解决了涉水“城市病”,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助力城市高品质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萍乡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系统化建设思路和“全区域管控、全方位定标、全过程植入、全域性铺开、全社会参与、全周期维护、全链条培育”的全面推进模式,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树立三种理念,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本遵循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萍乡全面开展了矿山生态修复、废弃林地改造、河湖水系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一系列环境修复整治工作,将高坑煤矿等废弃矿区改造成生态休闲公园与光伏电站,将百年老矿安源煤矿改造成矿山公园,将聚龙公园与横龙公园等废弃林地改为高品质森林公园,新建萍水湖湿地公园、翠湖湿地公园,改造玉湖公园、鹅湖公园,开展萍水河与五丰河生态修复。
树立系统建设理念,构建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萍乡很好地克服了“唯海绵而海绵”的片面认识,把提高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复兴水文化的相关要求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中。在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萍乡的总体目标引领下,提出了涵盖防涝、防洪、河湖水质、径流污染控制、生态岸线修复、天然水域保护、雨水利用等一系列多角度、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指标要求。倡导“海绵 +”理念,把海绵城市建设与旧城更新、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服务质量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确保工程体系与建设目标相匹配,整体推进工程系统建设,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试点建设之初,许多百姓对海绵城市建设不理解、不支持,担心自己的居住环境受到影响,不愿甚至反对改造。针对这一问题,萍乡开辟电视专题节目、报刊专栏,举办海绵城市专场文艺演出,广泛宣传海绵城市的内涵和意义。建设海绵城市展示馆,运用展板、模型展示、专题片等形式让广大市民了解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组织工作人员对老城区老旧小区进行全面走访,深入了解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群众诉求。突出示范作用,选择市建设局(市总工会)、原市国土资源局等 12 个机关小区进行示范改造,让广大市民亲身体验改造后的效果,打消了群众的疑虑。
坚持一条主线,开拓“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技术路径
全域管控。萍乡强化全区域管控,通过城乡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划定全市域“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空间,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空间的雨洪蓄滞作用,减少暴雨时上游来水给中心城区带来的行洪排涝压力,奠定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
系统构建。为有效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问题,萍乡侧重于流域蓄排系统的构建,提出了“上截—中蓄—下排”的城市雨洪蓄排系统构建思路。上游建设分洪隧洞,基于河道行洪能力与行洪压力,进行雨洪的优化联合调配。中游布设大型调蓄水体,如萍水湖(调蓄库容300 万立方米)、玉湖(调蓄库容 50 万立方米)。暴雨时,蓄滞雨洪,削减下泄洪峰流量;雨后,逐步开闸放水,补给城市河流。下游城区段易涝区新建雨水箱涵和排涝泵站,确保暴雨径流快速行泄,解决因排水系统自身问题导致的局部内涝。
分区治理。丘陵地区地形变化较大,不同区域径流特征差异较大,应采用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尊重并利用自然肌理,保护河流、湖泊、塘堰、滩涂等自然蓄滞空间,奠定新城区“天然海绵体”的本底。通过规划管控,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有序推进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着重解决城市洪涝、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等涉水问题,统筹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各环节,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手段,因地制宜治理老城区问题。
实践证明,“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技术路径高度契合萍乡本地实际。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前,萍乡每年都会发生多次严重内涝。自 2017 年关键节点工程建设完成后,至今已历经多次暴雨检验,各河流平稳度汛,未发生河水漫堤现象,历史内涝点无一发生内涝。
夯实六个支撑,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科学、高效推进
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组织支撑。建立高位、高效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常委、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区县主官、各部门一把手组成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分管副市长任主任,从建设、财政、规划、水务等职能部门抽调领导和专业管理人员与原单位脱钩集中办公,具体负责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
强化制度建设,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为使海绵城市理念真正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萍乡建立了一套涵盖规划管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PPP项目管理等城市建设全过程制度体系,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过程植入。
注重顶层设计,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萍乡组织编制了《萍乡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系统化方案》,加强多目标融合,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制定系统化工程体系。同时,在海绵城市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定标。先后组织编制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选型技术导则》《萍乡市海绵城市设计文件编制内容与审查要点》《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验收及维护导则》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作为萍乡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技术依据。
创新建设模式,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源支撑。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大额资金,萍乡坚持“对上”“对内”“对外”三管齐下,多渠道拓宽项目资金渠道。对上,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三年试点期间,累计获得财政部海绵城市试点专项资金 12 亿元。对内,统筹整合发改、城建、环保、水务等各条线和各级县、区政府资金,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投入海绵城市建设。对外,积极探索 PPP模式,成功组织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吸引 239 家企业近 600 人参会,国内相关领域大型企业集团几乎全数到场。
培育海绵产业,为推动城市产业转型提供战略支撑。编制了《萍乡市海绵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集规划、设计、研发、产品、施工、投资、运维为一体的海绵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海绵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了扶持和鼓励海绵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出台了《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税收措施》,设立了萍乡海绵智慧城市建设基金。成立了江西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打造集规划、设计、研发、产品、投资、施工、监理、运营全产业链条于一体的大型海绵产业集团。建成了海绵城市双创基地,给本地海绵城市领域初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租金减免、平台支持等扶持政策。到 2018 年底,全市海绵产业相关企业达到 60 家,创造产值 60 亿元。
推动城市转型,为实现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萍乡在全国率先启动海绵小镇建设,作为探寻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之路的试验田。依托安源区五陂镇的自然生态资源,从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方位着手,打造一个全链条的海绵产业集群。利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契机,大力推动城市湖泊、湿地、公园绿地、公共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与城镇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城市道路改造、市政管网提标改造等工程有机结合,传统工矿城市破旧、落后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借鉴。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方法;同时也是城市各要素的系统融合,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方式;海绵城市建设还促进了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缔造美丽和谐城市家园,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下的城市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