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人物专访​系列①/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全——《城市排水防涝:坚持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之短板篇

 微信图片_20201104091406.jpg

前期风险评估预警和竖向问题是关键,后期重在资金保障和完善考核机制

城市排水防涝:

坚持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独家专访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

《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记者杨梦晗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为此,国家多个部门积极行动,研究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等各类补短板行动文件和《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内容涉及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排水防涝、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多方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为此,《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围绕城市规划设计、排水防涝、城市更新、海绵城市等涉及美丽城市建设全方位、多维度、跨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独家专访了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

系列访谈①:城市排水防涝之短板篇

导读:目前我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最大的难点,在于各个城市对内涝问题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内涝现状问题简单化。二是过分强调城市内涝点消除的成效,没有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

《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多部门印发多个补短板行动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均提及“城市排水防涝”“城镇污水处理”等短板建设。

 

请谈谈目前我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的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方面的总体情况以及改变现状的创新解决之道。

 

 全: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每至雨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现象,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可见洪涝灾害危害巨大。因此,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对于筑牢防汛抢险救灾的铜墙铁壁意义重大。

针对城市洪涝问题,国家和地方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2013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编制工作。

2014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提出了统筹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控并能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对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的基本要求、技术流程、原始资料和统计样本、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暴雨雨型确定和适应性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发布,确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同时要求城市人民政府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紧启动实施,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和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行动方案》,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通知》(建城〔2016174号),要求各地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的相互衔接,切实提高各类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实施性,实现地下空间的统筹协调利用,合理安排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排水防涝设施,科学确定近期建设工程。

2016年发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4-2006)和2017年发布的《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构成、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

2017年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建设的通知》,提出了60个排水防涝补短板重点城市名单并明确了补短板的主要内容。

2018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将内涝防治达标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县城排水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县城排水防涝系统化方案、汇总形成本省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分批建设方案以及研究提出2020年县城排水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需求并合理申报投资计划。同年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20121号),要求各地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根据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扎实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确保城市安全度汛,避免出现因暴雨内涝导致的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

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逐年得到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然而,受城市化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局部强降雨极端天气增多以及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等因素影响,城市排水防涝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三部委组织6个专家组对全国12个省24个城市开展排水防涝现状摸底调研工作,我有幸作为其中一个专家组组长,带队到广东省(广州、珠海)、吉林省(长春、四平)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及以往经验,我国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包括极端天气过多、地形因素影响、部分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其中,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管网问题(年久失修、投资不到位、监管力度弱、运维能力不足等),二是各地特殊情况(低洼地、下沉式设施、立交桥等基础设施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最大的难点,在于各个城市对内涝问题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内涝现状问题简单化,先是将城市内涝问题往管网上推,再往特殊条件上推(如南方城市天文大潮、台风雨和风暴潮“三碰头”、河水洪水顶托倒灌等),最后往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上推。二是过分强调城市内涝点消除的成效,没有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只注重原有内涝点的消除,很少考虑新增内涝点的情况,对于没有完全消除的内涝点,个别城市甚至会用超标准雨水等情况作为借口。

要想改变现状,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要科学认识和充分思考城市内涝问题,不能浮于表面或人云亦云,而是要在充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琢磨和分析。其次,要发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钉钉子精神,“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于城市内涝来说也是一样,各个城市要对新城区内涝问题和合流制溢流问题对内涝、雨水的影响等“难啃的硬骨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分析,最终用系统化思维解决问题。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如小区道路积水、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内涝等),让“小雨不湿鞋”真正成为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应有之义。来源:2020年10月26日《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第7期第6-7版。文章转载须经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书面授权。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经典案例系列征稿

“美丽中国”,城市先行。“美丽城市”作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构成,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

作为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手段和措施的城市设计,无疑是保障“美丽城市”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强城市设计,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为此,中国建设报社创办了《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专刊,由正全面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国家智库”的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和报社政策研究中心联合提供全方位的智库支持,全面开展“中国‘美丽城市’建设创新实践”课题研究。现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专刊协办单位、经典案例、课题报告及各类事关“美丽城市”建设的稿件,为“美丽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经典案例系列同期征稿。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经典案例系列: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美丽城市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海绵城市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宜居城市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园林城市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生态城市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节水城市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水体治理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城市更新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中国美丽城市风采”——水城水都经典案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

通联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配楼,邮编:100835

电话:01058934884  13020007700

邮箱:zgmlcs@126.com

 zgjsbszcyjy@126.com

联系人:杨梦晗

负责人:刘宏伟

微信图片_20201104091751.jpg

首页海绵城市系统中心产品中心经典案例新闻资讯服务与支持关于我们经销商政策海绵研究院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